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

所谓“侵略性驾驶”(aggressive driving)又翻译作“攻击性驾驶”,按照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定义,指的是危害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驾车方式,比如蛇形换道、横冲直撞、大声鸣笛等等。综合国内外的分析,“侵略性驾驶”如其名,具有蓄意的成分,而不是单纯的疏忽大意。
给本次事件的两方找对立面很容易。比如,性别大战——女司机不会开车、男司机开车火气旺等刻板印象刚好派上用场。抛却性别因素,一个不遵守规则的乱变道司机和一个用暴力“惩罚”前者的打人司机也是对立的。
不过,对立只是表象而已,这对司机本质上是一样的。于男司机而言,他因为被别车而无比愤怒,把自己的车与拳头都当作了还击的武器;从女司机来说,后续曝光的行车记录仪视频里,连续变道等行为毫无疑问带给了道路上的其他人极大的危险。两个人都怒火冲天,两个人都极不理性,两个人都把道路上的其他人置于危险之中。毫无疑问,他们都是“侵略性驾驶者”。只不过程度略有区别而已,上演全武行的男司机已经到达了最高级别——“道路暴力犯罪”的阶段,不仅仅拳打女司机,更是用螺丝刀伤了前来劝架的一名出租车司机。
太多人遭遇过不守规矩的司机,也有太多人碰到过粗暴冲动的司机,容易感同身受
事件刚刚爆出来时,人们第一时间都在谴责男司机,他下手实在是太狠了。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许多司机都激动易怒。他们未必到真打人的地步,但是对着车辆、行人竖中指、挥舞着拳头也是常见的。时不时有一些骇人听闻的场景出现,例如,2012年,在北京朝阳大悦城附近发生了一起命案,起因是车辆由并线发生了纠纷,结果一个车主持刀猛刺了另一车主的颈部。这种事情在国外也发生过不少,今年2月份,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一名女子被人用枪打死,起因也是行车纠纷。
后来舆论反转。一段行车记录仪视频还原了痛打女司机事件的“前因”,很多人从谴责男司机变为了痛骂女司机。因为人们发现,原来是女司机惹祸在先,她开车野蛮,任意变道。男司机车上小孩的哭声让一部分人更加地理解与同情他起来。这当然也是因为,人们太感同身受了。不管是司机、乘客还是路人,谁没遭遇过一点半点的“侵略性驾驶”行为呢?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王长君在2013年的一次演讲中曾经表示,在我国,人的因素在一次死亡五人以上特大事故中原因比例大约占75%。2014年,他在腾讯新闻《事实说》节目里又表示,“每年所发生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里,大概有90%都是因为开车的驾驶人违法行为导致的。”
而超速、逆向行驶、未按规定让行等因素一直高居公安部公布的机动车驾驶员违法行为前列,以至于年年一到重要节假日,就会提醒大家不要犯这样的错误。这些人的因素,当然多数属于“侵略性驾驶”。
不要开斗气车、拒绝不文明驾驶、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这些语句人们听得实在太多了。他们都和“侵略性驾驶”趋同,只是表达起来性质差别大。“侵略性”三个字表达了这些行为的恶意成分,因此是有必要明确禁止的,而不文明等词汇则更多把这归结为一个文明现象,既然是这样,自然是倡导性的、建议性的措施居多。
有了意识,不管是在法律体系,交通规则还是在知识科普上都可以做出很多努力来。比如,美国有法律体系和专门的科普手册;加拿大时不时会像检查酒驾一样去查“侵略性驾驶”;而英国等国家则在道路标识上也下工夫,让人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在一个私密的汽车空间里,更是在公共场所,需要对更多人的安全而负责。
(本文转载于腾讯网)